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构成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据统计,二战前间,苏联军民伤亡达6000万以上,其中死亡2700万人,1700多个城市和7万多个村镇遭到洗劫,物质损失达6790亿卢布。苏联一国的全部损失占二战参战国总损失的41%。

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制造了布拉格事件;1969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制造珍宝岛事件;1979年悍然出兵阿富汗;70年代末又在越南金兰湾租建海外军事基地,把对外干涉的触角进一步向前伸展。

总统职位的设立和第一任总统的产生,使苏联初步形成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苏联最高苏维埃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苏联部长会议作为政府行使执行权;苏联最高法院、苏联最高检察院等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苏联总统则独立于最高苏维埃之外,与最高苏维埃相互制衡,并保证国家最高立法权力机关与国家最高执行权力机关之间的协调。

1991年12月25日,早已名存实亡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职,并把武装部队和象征无限权力、控制着2.7万枚核弹的核按钮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随后,俄罗斯联邦的红、白、蓝三色旗冉冉升起。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从法律上宣布了苏联的灭亡。

列宁在参与苏联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曾意味深长地指出:“我们还要进行多少顽强繁重的工作,才能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水平。”十月革命已经过去快90年了,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非但没有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发展水平,相反却被断送了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而缺失之处则在于革命成功后,布尔什维克人将胜利的成果过度意识形态化,孤立地从社会形态更替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和进行战略设计,尤其是忽略了文明独特性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制约性,忽略了文明制约下反工业文明的倾向,以及对市场经济与民主体制的排斥。或许,处于不同地域文明背景与传统之下的社会发展道路总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内容和逻辑。

北美13个殖民地实行着不同的政治制度。最初主要有4类,它们分别是:弗吉尼亚与马萨诸塞属于公司特许殖民地;康涅狄格与罗德艾兰属于自治殖民地;纽约、新泽西、特拉华、马里兰、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和宾夕法尼亚属于业主殖民地;新罕布什尔属于皇家直辖殖民地。1752年后,又演变为自治、皇家和业主3类殖民地。

自治殖民地是移民自建的殖民地,由殖民地议会推选产生总督。总督拥有否决权,总督须经英王批准并受英国法律约束。

皇家殖民地是英王直接统治的殖民地,由原先的公司特许殖民地和部分皇家直辖殖民地演化而来。总督由英王任命,并遴选知名人士组成参事会作为立法和司法机构。

业主殖民地是英王赐封的殖民地,主要包括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和特拉华。由英王赐给他的宠臣或有功之人。总督由业主指派。

其次托马斯 · 潘恩的《常识》发挥了巨大的鼓动作用。潘恩疾呼“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就让我们达到最后的独立!”引起了巨大共鸣。

合众国。《独立宣言》反映了美国革命者对欧洲启蒙思想的诉求,赋予了美国革命者“天定命运”的使命感。

不可否认,美国西进运动,也是驱杀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运动,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泪史。

1861年8月,弗里蒙特将军下令解放黑奴,被林肯撤职,而且还宣布弗里蒙特命令无效。直到1862年9月22日,为了使叛乱各州失去战斗力,才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各州的奴隶都成为自由人,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联邦的军队。

美国建国之初,人口仅为393万(1790年),领土面积十分狭小,共89万多平方英里,没有海军力量,陆军规模很小,经济上负债累累,政治上各州自行其是,国家实力相当弱小。到19世纪中晚期以后,通过战争吞并和购买的方式,美国的领土已比建国时扩张了10倍,美国领土范围从东部大西洋沿岸,向西部延伸,横跨美洲大陆,直达加利福尼亚、俄勒冈等西部海岸,覆盖了除加拿大、墨西哥之外的整个北美大陆,成为拥有45个州、7000多万人口的名副其实的大国。

由于受到从欧洲南下的日耳曼人和从蒙古草原上迁徙而至的匈奴族人的冲击,古斯拉夫人被迫迁移,并逐渐分裂成三个大的分支,其中东部的一支被称为东斯拉夫人,成为后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的袓先。相近的血缘、

公元882年,留里克的继任者将统治中心迁到基辅。此后的数代大公经过多年征战,相继征服了绝大多数东斯拉夫部落,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大公国“基辅罗斯”。

东斯拉夫人的氏族制度日趋解体,形成了若干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部落联盟,称为部落公国,其中主要的两个一个叫库雅巴,以基辅为中心,另一个叫斯拉雅亚,以诺夫哥德为中心。

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与拜占庭帝国联姻,并将希腊正教即后来的东正教定为罗斯的国教,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罗斯人接受基督教的洗礼。

然而就在异族暴政的统治之下,东北罗斯的一个小公国不仅得以生存,而且悄然崛起,最终成为东斯拉夫人抗衡外族入侵的中坚力量。这个公国就是莫斯科。

在俄国,在征服了诸侯的同时,又摆脱了鞑靼人的压迫,这种局面由伊凡三世最后固定下来。

晚年的伊凡四世性情更加暴躁。一次他竟在盛怒之下失手打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称为彼得一世(1689年~1725年)。

对于俄国来说,通往出海口的道路有两种选择:一条是向北打败瑞典,夺取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另一条是向南战胜土耳其,强占黑海北岸和克里米亚半岛,控制通往黑海的通道。

18世纪下半叶,“开明专制”的政治思潮风行于欧洲。“开明专制”也被称为“开明君主专制”,是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和狄德罗等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政治主张。这种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呼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推行法制,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1767年,叶卡特琳娜二世推出了一部有关法律的著作,名为《圣谕》,成为她实行“开明专制”的最鲜明的标志。《圣谕》的内容大量抄袭了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学说

但《圣谕》最终并未成为正式的法典,连传播范围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充满空想的色彩和不切实际的目标,也因为它在本质上是与当时沙皇俄国的封建制度水火不相容的,因此不可能指望封建君主会将它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可以说,《圣谕》中闪动的自由民主之光连同那些华美的辞藻,不过是给叶卡特琳娜女皇披上了一件“开明君主”的外衣,而对于那些抱有期待的人来说,却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而已。

随着俄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普加乔夫起义的爆发,“英明国母”收敛了“开明君主”的笑容,露出了“贵族阶级总代表”的本来面目。

她生怕法国革命波及到俄国国内的稳定,因而自觉地承担了“反革命宪兵”的角色,扬言要与“法兰西瘟疫”决一死战。

一位普鲁士姑娘两手空空地来到俄国,却为俄国赢得了克里米亚和波兰,她把这当成了自己的嫁妆。